> 文章列表 > “未審孰为是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審孰为是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審孰为是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審孰为是”出自宋代邵雍的《辩熊耳》。

“未審孰为是”全诗

《辩熊耳》

宋代 邵雍

昔禹别九州,导洛自熊耳。

熊耳自有两,未審孰为是。

东者近成周,西者隔丹水。

书传称上洛,斯言得之矣。

《辩熊耳》邵雍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辩熊耳》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昔日禹离别九州,

从熊耳山引领洛水。

熊耳山有两个山峰,

还不清楚哪一个是真。

东方的山靠近成周国,

西方的山隔着丹水。

古书记载说上洛山,

这样的描述是准确的。

诗意:

这首诗词以熊耳山为背景,表达了对历史上的地理之谜的思考和探索。诗人提到了两座熊耳山峰,但并不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熊耳山。他指出了东方的山靠近成周国,而西方的山则隔着丹水。最后,诗人认为古书中关于上洛山的描述是准确的。

赏析:

这首诗词通过对熊耳山的描绘,以及对历史上地理位置的疑问,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地理知识的探索和思考。熊耳山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传说意义的地点,引发了诗人对其真实性的怀疑和思考。诗中的疑问和描述,展示了诗人追寻真相的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。这首诗词虽然简洁,但通过对地理和历史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探索和思考的氛围,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。